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基本概况 > 鲁甸县情概况

鲁甸县情概况

关键词:鲁甸概况,鲁甸县情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鲁甸县人民政府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
  • 感谢 lud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863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县情简介

    鲁甸县云南省东北部,东北与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阳区接界,东南与贵州省威宁县毗邻,南部和西部与会泽、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,境内平均海拔1917米,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,四季温差不大,立体气候特点突出,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农业县。整个地形西高东低,由一江(牛栏江),两山(乌蒙山、五莲峰),三河(龙树河、沙坝河、昭鲁河),两个坝子(文桃坝子、龙树坝子)组成。全县总面积1487平方公里,有耕地面积48.4万亩,其中水田3.1万亩,年平均气温12.1℃,年平均降雨量923.5毫米。 全县辖9乡3镇,84个村民委员会,有汉、回、彝、苗、壮、白等7种民族人,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29791人。文屏镇是县政府所在地,是鲁甸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

    2010年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(GDP)达25107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2572元。

    主要金属矿铅、锌、银、白云石镁矿、铝土矿、铁等十余种,其中开发中的银矿金属储量大,品位高达500克/吨。已探明可露天开采的金属镁储量高达4220吨,金属镁含量99.95%,属特大型高品位白云石镁矿床。非金属矿主要有水泥石灰岩、玛瑙、硅石、煤等。小寨自然铜矿金属储量高达3.48万吨。全县有森林3.6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为24.5%。有树种200余种,主要有云南松、华山松、马尾松、滇杨、花椒、生漆等。被列为“长防”、“德援”、“水保”、“天保”工程建设县。全县水能资源丰富,主要集中在牛栏江、沙坝河、龙泉河和黑石河,已开发8000千瓦。全长101公里的牛栏江水能资源蕴藏量达74万千瓦。泉水有30多处,其中出水量在1立方米/秒左右的有陆家龙潭、许家龙洞、四方井、龙泉和大龙树等。温泉主要有牛栏江边的南筐、甘田两处,水温均在43℃以上。

    鲁甸是古朱提银的主要产地、南丝绸之路的古驿站,有著名的马厂、野石新石器和乐马银矿古遗址及新街坪地营、转山包清代古战场遗址,有清雍正年间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拖姑清真寺,有仙人洞、天生桥、乐红石林、梭山黑石天然大溶洞、轿顶云海、梨园春色、砚池波光等丰富的自然景观,具有悠久的开发史和巨大的开发前景。

    鲁甸农业特产丰富,粮食、烤烟是发展中的支柱,矿产、林果是开发中的优势。清真食品“桃源牛干巴”远近驰名;砚池山苹果、小寨樱桃、黄梨、龙头山辣椒、乐红板栗、薄壳核桃、梭山花椒、云香瓜子、优点牛奶、圣崴麦芽糖、金江魔芋、铁厂黑山羊等为名优特产品。朱堤文化底蕴丰富,拖姑清真寺、野石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乐马场银矿遗址远近文明。

地理地貌

    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,牛栏江北岸,昭通市西南门户要冲,地处乌蒙山南麓,史称小乌蒙,位于东经103º09ˊ--103º40ˊ、北纬26º59ˊ--27 º32ˊ。东南与贵州省威宁县毗邻,南部、西部与会泽、巧家县隔牛栏江相望,牛栏江三面环绕县境。距省会昆明市366公里,距昭通市政府驻地27公里,距昭通机场和火车站35公里,昆水公路和213国道穿越县境,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。全县国土面积1489平方公理,境内海拔568—3356米,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12.1ºC,日平均最高气温28 ºC,历史极端低温-9 ºC,年平均降水量924毫米,雨热同季,干湿季分明,四季温差不大,冬无严寒、夏无酷暑,是最适宜人居住的地区之一。
 
行政区划

    2010年,鲁甸县总面积1487平方千米,总人口429791人。辖3个镇、9个乡(2个民族乡),4个居委会、84个行政村。

    文屏镇  面积:86.14平方千米 人口:6.26万人 邮编:657100 代码:530621101 辖4个居委会、6个行政村:文昌宫、石桥、民富、保健;联合、砚池山、安阁、岩洞、普芝噜、马鹿沟。镇政府驻文屏。1951年为鲁甸县第一区,1964年建文屏镇。2006年,将大水井乡的马鹿沟村委会和桃源回族乡的普芝噜、岩洞2个村委会划归文屏镇管辖。

    水磨镇  面积:268.63平方千米 人口:3.50万人 邮编:657109 代码:530621102 辖10个行政村:水磨、新棚、黑鲁、拖麻、岩头、铁厂、营地、嵩屏、黄泥寨、滴水。镇政府驻铁厂。1951年为第七区,1958年建水磨公社,1962年改区,1969年复改公社,1983年改区,1988年改水磨乡。2006年,撤销铁厂乡和水磨乡,设立水磨镇,镇政府驻原铁厂乡政府驻地。

    龙头山镇  面积:212.14平方千米 人口:4.80万人 邮编:657106 代码:530621103 辖11个行政村:龙泉、沿河、沙坝、光明、营盘、八宝、龙井、翠屏、新民、银屏、西屏。镇政府驻龙泉。1958年建龙头山公社,1962年改区,1969年改龙头山公社,1983年改区,1988年析置改乡。原翠屏乡1988年从龙头山乡划出建翠屏乡。2006年,撤销龙头山乡和翠屏乡,设立龙头山镇,镇政府驻原龙头山乡政府驻地。

    桃源回族乡  面积:59.94平方千米 人口:3.77万人 邮编:657101 代码:530621201 辖5个行政村:桃源、箐门、拖姑、铁家湾、大水塘。乡政府驻桃源。1988年新建桃源回族乡。2006年,将桃源回族乡的普芝噜、岩洞2个村委会划归文屏镇管辖。

    茨院回族乡  面积:38.7平方千米 人口:2.56万人 邮编:657101 代码:530621202 辖5个行政村:茨院、葫芦口、沿闸、板板房、田合。乡政府驻渗水底。1988年由桃源析建茨院回族乡

    小寨乡  面积:96.92平方千米 人口:2.90万人 邮编:657105 代码:530621203 辖4个行政村:大坪、小寨、梨园、赵家海。乡政府驻大梨园。1958年建跃进公社,1962年成立小寨区,1969年改公社,1983年改区,1988年改乡。

    江底乡  面积:141.03平方千米 人口:2.60万人 邮编:657102 代码:530621204 辖7个行政村:大水井、仙人洞、坡脚、箐脚、洗洋塘、水塘、江底。乡政府驻潘寨。1958年建大水井公社,1962年改区,1969年改公社,1983年改区,1988年改大水井乡。2006年,将大水井乡的马鹿沟村委会划归文屏镇管辖,同年,大水井乡更名为江底乡。
   
    火德红乡  面积:91.6平方千米 人口:1.98万人 邮编:657104 代码:530621205 辖6个行政村:火德红、鹊落、李家山、银厂、南筐、机车。乡政府驻火德红。1962生为火德红区,1969年建公社,1983年改区,1988年改乡。

    龙树乡  面积:112.32平方千米 人口:3.70万人 邮编:657108 代码:530621208 辖4个行政村:龙树、新乐、照壁、塘房。乡政府驻龙树。1951年为第四区,1958年建龙树公社,1962年改区,1988年改乡。

    新街乡  面积:113.1平方千米 人口:1.80万人 邮编:657108 代码:530621209 辖5个行政村:新街、酒房、闪桥、坪地营、转山包。乡政府驻新街。1988年从龙树乡划出设新街乡。

    梭山乡  面积:136.2平方千米 人口:3.10万人 邮编:657111 代码:530621210 辖9个行政村:梭山、黑石、查拉、密所、挖水、黑寨、埂底、妥乐、甘田。乡政府驻梭山。1951年为第五区,1958年建梭山公社,1962年改区,1969年改公社,1983年改区,1988年改乡。

    乐红乡  面积:127.2平方千米 人口:3.30万人 邮编:657107 代码:530621211 辖8个行政村:官寨、红布、利外、关溜、新林、乐红、施初、对竹。乡政府驻古吉。1951年为六区,1958年建乐红公社,1962年改区,1969年改公社,1983年改区,1988年改乡。


历史沿革

    因鲁甸山而得名。鲁甸,系彝语地名。鲁(诺),为彝族称号,甸(迪),意为平地、水草坝子,即彝族居住的平坝之意。古代,鲁甸境内有朱提山,因产银出名,称朱提银。

    西汉建元六年(前135)为犍为郡朱提县地。东汉属犍为属国朱提县,东汉建安二十年(215)设朱提郡,均以朱提山命名。三国蜀汉至西晋属益州朱提郡。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南广郡地。北朝周属南宁州。隋开皇年间属南宁州总管府辖恭州,大业年间属犍为郡。唐初属剑南道戎州辖曲州地。唐南诏时属拓东节度乌蒙部。宋属潼川府路乌蒙部地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)属乌蒙路;至元二十一年(1284),乌蒙路属乌撒乌蒙军民宣抚司;至元二十四年(1287)乌蒙路属乌撒乌蒙宣慰司管军万户府。

    明为乌蒙府,改隶四川。洪武十五年(1382),乌蒙路改置乌蒙府,属云南布政司;置归化州属乌蒙府(寻废);洪武十六年(1383)改属四川布政司,洪武十七年(1384)改置乌蒙军民府。其间鲁甸均称小乌蒙。清初袭明制,称乌蒙土府,属四川省。雍正五年(1727)3月,析四川省属之乌蒙土府来属于云南省,设古寨巡检司。雍正九年(1731)巡抚檄文在文屏镇筑土城,设置鲁甸厅,属昭通府,上隶迤东道(治曲靖府)。宣统三年(1911),鲁甸厅境内改为九里,分设中、东、南、西、北五个区。

    民国2年(1913)改厅为鲁甸县,属滇中道。民国6年(1917)鲁甸县划北区为北一、北二区,划西区为西一、西二区,全县为七个区。民国18年(1929)裁道后,鲁甸县直隶云南省府。民国19年(1930)鲁甸县划分为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区,辖11镇79乡。民国27年(1938)鲁甸县设五区,辖4镇13乡。民国28年(1939),鲁甸撤区扩大乡镇,建四个镇六个乡,辖124保。民国29年(1940)鲁甸改崇文镇为文屏镇,文贤镇为古寨镇,育贤镇为梭山镇,大同乡为南岩乡,慕化乡为邻巧乡,辖124保1317甲。重建县署。民国31年(1942),鲁甸县属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(驻昭通县)。

    1950年4月26日,鲁甸县人民政府成立,属昭通专区。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:撤销鲁甸县,将原鲁甸县的行政区域并归昭通县(1958年11月撤并)。1963年9月1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35次会议决定:恢复鲁甸县。以合并于昭通县的原鲁甸县除马路、苏甲、水屯、酒房四个人民公社以外的行政区域,及昭通县永丰区的祖家包包、马鞍山、板板房、陈家湾、马家院子、杨家台子、龙家台子7个村为鲁甸县行政区域。1970年,昭通专区改为昭通地区,鲁甸县属昭通地区。2001年8月,昭通撤地设市,鲁甸县属昭通市。

    1997年,鲁甸县辖1个镇、13个乡:文屏镇、茨院回族乡、桃源回族乡、大水井乡、小寨乡、龙头山乡、乐红乡、翠屏乡、火德红乡、龙树乡、新街乡、水磨乡、铁厂乡、梭山乡。县政府驻文屏镇。

    2002年,鲁甸县辖1个镇、11个乡、2个民族乡:文屏镇、小寨乡、大水井乡、火德红乡、龙头山乡、翠屏乡、乐红乡、龙树乡、水磨乡、铁厂乡、新街乡、梭山乡、桃源回族乡、茨院回族乡。共有82个村委会。全县总户数8.6万户,总人口36.2万人,其中农业户7.9万户,农业人口34.5万人。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达20%,其中以回族居多。

    2006年,撤销铁厂乡和水磨乡,设立水磨镇,新设立的水磨镇管辖原铁厂乡和水磨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,镇政府驻原铁厂乡政府驻地;撤销龙头山乡和翠屏乡,设立龙头山镇,新设立的龙头山镇管辖原龙头山乡和翠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,镇政府驻原龙头山乡政府驻地;将大水井乡的马鹿沟村委会和桃源回族乡的普芝噜、岩洞2个村委会划归文屏镇管辖(省政府2006年1月20日批准)。同年,大水井乡更名为江底乡(省政府2006年4月30日批准)。

人口状况

    鲁甸县共有9乡3镇、80个村委会和4个社区,这块有着灿烂历史的土地,孕育着勤劳、善良、淳朴、热情的汉、回、彝、苗等14个民族。根据公安人口统计,2010年末全县总户数114879户,户籍人口429791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28134人,农业人口401657人。回族6.88万人、占16.6%,彝族0.99万人、占2.4%,苗族0.24万人、占0.1%。人口密度277人/km2,城镇化率15.0%。

经济发展

     2010年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(GDP)达251070万元,比上年增长17.2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58088万元,增长4.2%,第二产业增加值124558万元,增长26.5%,其中,工业增加值103501万元,增长26.7%,建筑业增加值21057万元,增长25.5%,第三产业增加值68424万元,增长12.7%。人均GDP为6531元,比上年增加1337元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75元,比上年增加1047元,增长9.2%;农民人均纯收入2572元,比上年增加236元,增长10.1%;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13元,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59元。

教育卫生

   2010年,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099人,比上年增加327人,小学在校学生数58304人,比上年减少1518人,减少2.5%;学龄儿童入学率99.16%,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.34%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199人,比上年减少1人;小学专任教师2658人,比上年增加80人,增长3.1%。“十一五”发展以来,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,“两基”攻坚目标如期实现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,五年共投入资金2.15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的9.35倍,排除D级危房10.5万平方米,新增中小学校舍20.2万平方米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,2010年高考上线率为91.83%,比2005年上升66.29个百分点。

    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,县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,县中医院实现搬迁,一大批乡、村医疗基础设施相继建成,全县卫生机构共有病床575张;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09人,其中职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11人,传染病发生率十万分之143.88。县、乡、村医疗、防疫、保健服务体系初步建立,166.3万人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,群众看病难、看病贵的问题明显缓解。

民族文化

    一直以来,鲁甸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民族文化,在鲁甸县“十二五”规划中,将继续提炼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风、民俗、民情,开发利用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,繁荣民族文化事业、打造优良人文环境,推动鲁甸科学发展、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。

    鲁甸县“十二五”规划中,力争到2011年底,建成2个民族乡综合文化站,完善相关设施;到2013年,12个民族村要建有图书室(图书1万册)、文化活动室和篮球场,并配套相关设备;积极推进民族自然村文化活动场地建设,到2015年,119个民族自然村要分别建有一个400平方米的水泥硬化活动场地;把桃源拖姑、梭山挖水和水磨寨上列入民族传统文化重点保护村寨,到“十二五”末,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个;加强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、村寨,建成民族特色文化保护村8个, 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。每年继续举办好回族“古尔邦节”、 彝族“火把节” 和苗族“花山节”三大民族节日活动,每年给予每个节日3万元的活动经费支持。继续坚持举办每4年一届的县级“民族民间文艺汇演”。积极支持少数民族文艺队的发展,每组建一支少数民族民间文艺队一次性补助3000元。县级财政每年分别安排2万元作为回族学会、彝族学会、苗族学会、布依族学会学术研究经费,并列入县财政预算,支持少数民族学术团体研究少数民族文化。县财政每年要安排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费15万元,主要用于民族文化研究,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,民族文物、古籍的收集整理,濒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,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。

 科技工作

    科技工作全面加强,玉米、核桃等育种制种取得重大突破,樱桃、牲畜等动植物品种引试研究成效显著,畜种改良、动植物疫病防治、生物多样性间套种等农村适用技术广泛普及,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,昊龙集团兴煜公司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4项专利,云荞液外观设计等技术获得省级创新技术表彰。

工业生产

    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.3亿元,同比增长27.6%,年均增长37.1%。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,成立了工业园区管委会,完善了县级领导挂钩企业、安排专项发展基金、交纳风险金、搭建融资平台、简化审批手续等机制体制。红石岩、黑石河等电站建成运营,天花板电站首台机组正式发电,黄桷树电站成功截流。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,新建了桃源工业园区,园区面积扩大到13.33平方公里。60万吨水泥厂、5万吨电炉锌厂、10万吨锌焙烧制酸厂、年产1.2亿条编织袋厂、鑫辉农特产品加工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;乐红选厂、火德红选厂、八宝银矿、昆华化工、理世公司和云香食品等企业完成技改扩建,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。以能源、矿冶、建筑建材、农特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。

农业生产

    鲁甸山地季风气候明显,立体气候突出,物产丰富。全县共有耕地面积48.4万亩,其中水田3.1万亩,粮食作物以玉米、马铃薯、水稻为主,水果以苹果、樱桃、梨、桃为主,干果以核桃、花椒为主,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,畜牧以生猪、肉牛为主,农民的经济支柱主要有畜牧、烤烟、林果、蔬菜。玉米种植面积16.6万亩、马铃薯种植面积11.6万亩、水稻种植面积3.1万亩、烤烟种植面积6.8万亩。粮食总产12.4万吨。境内盛产核桃、花椒、烤烟、苹果,龙树火腿、桃源牛干巴、小寨樱桃、龙头山辣椒、梭山青椒走俏省内外。森林面积69.1万亩,覆盖率31%。

农田水利

    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,实施农业综合开发4.99万亩,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2.53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30.8%,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绿化模范县。水利设施明显加强,昭鲁大型灌区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项目投入使用,砚池山、桃源等5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,新建 “五小”水利6957件,新增灌溉沟渠303.9公里,解决了12.5万人和5.3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,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.94万亩,耕地有效灌溉率达25.82%,提高了6个百分点,2008至2010年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。

电力交通

    能源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年发电量3.9亿度,新建和改造输电线路2755公里,农网改造覆盖面达65%,城网改造全面完成。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11762万吨公里,比上年增长15.8%,客运周转量11323万人公里,增长9.6%。全年交通运输、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6684万元,按可比口径增长15.1%。

    改革开放30年,鲁甸县交通事业发展迅速,面貌巨变,公路网络从城市到农村,相互衔接,纵横交错,形成以县城为中心,辐射周边市县,沟通12个乡(镇)和部分村社的交通网络,一个快捷、高效、便利、安全、舒适的鲁甸交通环境呈现在人们面前。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,全县交通落后,封闭不畅,发展缓慢。1977年底,县乡道路仅有180公里,乡村道路50公里,村道和油路为零,人背马驮的现象较为突出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,特别是近几年,国家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全县交通状况明显得到改善,实现了村村通公路。 2007年末,全县境内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724公里,嵩昭公路、昆水公路、213道穿越县境。形成了国道、省道、县道、乡道、村道,高速公路、二级公路、三级公路、四级公路不同等次的公路网络;客运站点,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二级客运站为中心,辐射各乡(镇)的客运网络,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状况。全县交通事业建设者,把历史责任铭刻在心中,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艰辛创业,刷新了一个又一个数字,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,充分印证了全县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。

  2003年县委、政府确立了“以发展保稳定,以稳定促进发展”的工作方针,落实科学发展观,把公路交通事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来抓,使全县交通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。

 2004年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,2005年末,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。2006年以来,相继启动了通乡油路建设,至2007年末,全县境内有国道公路19公里,省管公路2条108公里,县乡公路8条289.3公里,其中油路公路57.9公里,乡村公路85条956.7公里,村道460余公里,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,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。此外,还有渡口3处5只木船,有石拱桥、铁索桥、钢筋混凝土桥153座,其中有1950年前建的29座,跨度在10米以上的4座;1950年至1993年间建的97座,1994年以后建的27座,10米以上跨度的19座,主孔净跨40米以上3座,填补了全县交通桥梁的空白;有客运站点6个,用地面积23350.57平方米,建筑面积4568.96平方米,其中县城二级客运站用地面积13404.6平方米,建筑面积2590平方米。全县有各种车辆14234辆,其中客运车94辆,拖拉机981辆,摩托车7960辆。全年完成货运量151.16万吨,周转量7360.96万吨公里,客运量185万人(次),周转量7104万人公里。昭交运输集团鲁甸分公司在县城、龙树、水磨、江底、龙头山等乡(镇)设有站点,每日来往于县城班车108班(次),客运量2056人(次)。鲁甸至昆明、昆明至鲁甸班车2次,客运量80余人(次)。昆明、曲靖、会泽等地以及从外地开往昭通的班车每天约80余辆,经县境大水塘和江底。除文屏镇外,其他2镇9乡,每天都有班车往来,客运量600多人(次),满足人流、物流的通畅。

 邮电通信

   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816万元,比上年增长9.1%。通信基础明显加强,新建移动电话基站222座,移动电话普及率提高到29%,新增互联网用户2409户。年末全县固定电话(含小灵通、致富通)11171部,比上年下降0.3%,移动电话通户数12.38万户,比上年增长31.7%,电话普及率达34.96部/百人,互联网用户数3514户,比上年增加211户。


城镇建设

    “十一五”以来,城镇建设建管体制机制实现了由多头管理向集中管理、实物安置向货币安置、先建设后规范向先规范后建设、政府投资为主导向市场驱动为主导、侧重城市建设向建设经营并重的“五大”转变。启动了县城建设二次创业,湖滨小区建设基本完工,盛林地产、长城小区等开发进展顺利。文屏山森林公园一期开发已经完工,城区绿化、亮化水平明显提高,新增城市面积3平方公里,城镇化率达到 25.5%,提高了17.5个百分点。县城老城区改造基本完成,粮贸街、工商路、西正街、滨河路、武家天井等街道改造投入使用,功能不断完善。乡镇集镇建设强势推进,建立健全了乡镇集镇建设竞标制度、县处级领导挂钩考评制度、乡镇集镇建设投入机制、各乡镇集镇管理办法等制度,完成了11个乡镇集镇建设总体规划,先后启动了11个乡镇集镇建设,乡镇集镇建成区面积从“十五”末期的 7.2平方公里扩大到12.7平方公里,累计转移农村人口3万余人,乡镇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,受到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。

水能资源

    全县水能蕴藏丰富,主要集中在牛栏江、沙坝河、龙泉河和黑石河,已开发8000千瓦。全长101公里的牛栏江水能资源蕴藏量达74万千瓦。泉水有30多处,其中出水量在1立方米/秒左右的有陆家龙潭、许家龙洞、四方井、龙泉和大龙树等。温泉主要有牛栏江边的南筐、甘田两处,水温均在43℃以上。


矿产资源

    鲁甸矿产资源极其丰富,金属矿主要有铅、锌、银、白云石镁矿、铝土矿、铁等十余种,其中开发中的银矿金属储量大,品位高达500克/吨;已探明可露天开采的金属镁储量高达4220吨,回收率90%,金属镁含量99.95%,属特大型高品位白云石镁矿床。非金属矿主要有水泥石灰岩、玛瑙、硅石、煤等。小寨自然铜矿金属储量高达3.48万吨。此外还有重晶石、方解石、粘土、高岭土、硅藻土、磷块岩、冰洲石、水晶、石英沙等等,具有丰富的亟待开发的矿产优势。


旅游资源

    鲁甸是古朱提银的主要产地、南丝绸之路的古驿站,有著名的马厂、野石新石器和乐马银矿古遗址及新街坪地营、转山包清代古战场遗址,有清雍正年间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拖姑清真寺,有仙人洞、天生桥、乐红石林、梭山黑石天然大溶洞、轿顶云海、梨园春色、砚池波光等丰富的自然景观,具有悠久的开发史和巨大的开发前景。


生物资源

    植物资源:1、粮食作物:境内粮食作物包括小麦、水稻、玉米、马铃薯、燕麦、大麦、黑麦、荞麦和高粱等,以玉米、马铃薯、水稻、小麦作物面积和产量大。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为:谷类作物,也称禾谷类作物,绝大多数属禾本科,有稻、麦、玉米、高粱、荞麦等;谷类作物,均属豆科,大大豆、绿豆、蚕豆、豌豆等;薯类作物,有甘薯、马铃薯等。2、经济作物:境内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,种植面积达2000公顷以上,产量在300万千克以上;蔬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,常年种植均在4051公顷以上,总产达7800万千克,冬早蔬菜、反季栽培正逐年不断扩大,种植品种有大白菜、圆白菜、菠菜、黄瓜、茄子、西红柿、四季豆、油菜、大蒜、辣椒、南瓜、芹菜、萝卜、胡萝卜、莴苣等;油料作物有油菜、花生、向日葵、紫苏、芝麻等,其中油菜种植面积最大,花生次之;经济林果主要有苹果(成片苹果园467公顷)、梨、柑桔、桃、樱桃、柿、西瓜、葡萄、石榴等。

    动物资源:1、饲养动物:主要有乌金猪、昭通黄牛、昭通绵羊、山羊、乌蒙马、水牛、短毛兔、鸡、鸭、鹅等。2、野生动物:有蛇、兔子、野鸡、猫头鹰、岩羊、麂子、松鼠、黑颈鹤等野生动物。森林资源:全县有森林3.6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为24.5%。有树种200余种,主要有云南松、华山松、马尾松、滇杨、花椒、生漆等。


人力资源

    鲁甸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,现有人口40.8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38.9万人,有富余劳动力10.8万人,而全县贫困人口达15万人之多,形成了我县丰富的人力资源与贫困并存的现状。2010年,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务工人员11.43万人,与2005年同比增加5.12万人,同比增长81%。2010年,全县务工总收入实现10.96亿元,比2005年翻了4倍,增长了8.22亿元;务工净收入实现6.49亿元,比2005年翻了4倍,增长了5.05亿元;农民人均务工纯收入可达1656元,比2005年的360元增长4.6倍,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将占到50%左右,比2005年的28%增长20个百分点以上。务工收入撑起了农民增收的“半边天”,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,县域劳务经济质量得到明显提高。

   “十二五”期间,力争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,其中技能培训0.2万人,累计转移务工人员年增6%,务工总收入年增15%,务工纯收入年增12%。到“十二五”末,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就业,实现务工工资性总收入21亿元以上,务工纯收入10亿元以上,务工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%以上;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、开发体系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和完善,达到累计转移务工人员近15万人,30%的务工人员离土离乡,20万人在县乡内外城镇生活。





    

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基本概况信息

电话:010-61744588 传真: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:102209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